关于PAC盐基度与混凝效果关系研究
发布时间:2014/10/13 16:18:30 浏览次数: 来源:www.huaquanwater.com
研究
PAC盐基度与混凝效果的关系,发现在盐基度为0~92%范围内,混凝效果随盐基度的增加而提高,但盐基度在80%以上时变幅趋缓。与国内、外标准和产品比较,盐基度上限有较大拓宽。
PAC与传统无机混凝剂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无机混凝剂为低分子结晶盐,而PAC的结构由形态多变的多元羟基络合物及聚合物组成,为无定形的无机高分子,因而PAC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混凝剂的特异混凝功能。
引起聚氯化铝形态多变的基本成分是OH离子,衡量PAC中OH离子的指标叫盐基度(Basicity,缩写为B),通常将盐基度定义为PAC分子中OH与Al的当量百分比:B=[OH]/[Al]×100(%)。PAC可理解为介于正盐AlCl3和碱Al(OH)3之间的水解产物。一般,PAC盐基度在16.7%~83.3%范围,日本标准的盐基度为45%~65%。
除OH、Al当量比盐基度外,尚有OH、Al摩尔比盐基度,但应用不普遍。汤鸿霄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了以形成函数F代替盐基度B作为基本特征参数,定名为水解度B*,并认为水解度B*这一概念可以精确表达PAC结构组成,并能反映整个水解动态过程。
实践证明,OH、Al当量比盐基度的概念在生产投料和生产应用中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,分析和计算较简捷,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。中国PAC生产所采用的原料和工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,因而作为主要质量指标的盐基度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异。
1973年国家建委为
PAC暂定质量指标,将盐基度确定为50%~80%,首次拓宽了日本标准值(45%~65%)的范围;1981年由作者起草的四川省标准(川Q 246—81)将盐基度确定为45%~85%;国标GB 15892—1995在此基础上将盐基度确定为50%~85%。国内、外PAC产品标准盐基度指标见下表。
注:表中所列除德国为固体产品标准外,其余皆为液体产品标准。
20世纪80年代后期,中国独创的铝酸钙原料和相应的调整法生产工艺,使PAC工艺有较大简化,生产投资和成本有较大降低,产品盐基度达到90%以上,高于国外同期水平(最高83%),将PAC生产实践和基础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。